L
L

Thank me for being the emotional one, forever

最近写英文论文都要写吐,其实是没想加塞一篇Blog,无奈上期看Big Bang,Penny那句台词让我挺有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撩拨着写点什么的情绪。就好比有集Two and a half man里,Jack问Charley为什么不工作,Charley解释some times, you have to wait for inspiration. 生活很容易被吃喝玩乐填满,可那种能让你的停下来去记录点什么的inspiration却越来越难以等到,所以既然有点想写什么,还是就不要迟疑了。

有的时候,感觉自己不想写blog的一大原因就是新看完的书不够多,新看完的电影不够多,就好比黑社会大哥干点啥都要找一帮小弟撑场一样,哪怕自己其实没想出太多要表达的东西,如果有一大列书单和电影挂在后面,还是起码看起来能有个半斤八两的感觉。

最近沉溺在卡牌游戏里,酷爱的美剧都积压了好几个系列,唯有重口的Hannibal和永远至爱Big bang还能坚持第一时间跟上,电影是彻底没有时间看来了。不过还是坚持着看完了几本书,稍稍的减轻了游戏宅的罪恶感。

凡是冠以一口气,二小时,三分钟,四步骤,五秘诀,六要素,七方法,八捷径,九法则,十倍速的书,价值都略等于同厚度厕纸。

这是一本被我忽略了许久的好书,豆瓣上我打了四分,除了最后一小部分感觉写的匆忙和某些角落略有些公知气息之外,通篇都值得一看。忽略这本书好久,主要就是因为这么个莫名其妙的名字,让我一度以为这是本写都市小白领在北京地铁上狗血偶遇顺而纠葛不清最终啪啪啪的三俗作品。哪知算是个挺不错的杂文集,我估计起这个名是想让大家在坐地铁的闲暇时光每趟路看一会的意思,就好比日本特别流行的口袋书一样。可问题是在地铁里阅读放在巴黎那叫浪漫,放在日本那叫国民修养,放在中国我估计就只能被周围人骂装逼了。所以说公知气么,起个名都让人觉得这作者不近柴米油盐。

我觉得杂文里我最爱看两种,一种是偏向王小波那种,有态度却不像王朔那样过于偏颇;一种是偏向这本书这样的,在自己表达情绪的同时大量的引用其它名作的精彩篇章,让我这种没读过几本书的人可以用最小的时间成本迅速发掘几本日后细读的好书,顺带着弄点非主流名句补充一下自己的装逼资本。

摘了一大堆段落在Evernote里存着,打着读书笔记的标签,也不知道最终我会累积多少。有时候我在想,我究竟有没有真的就那么的喜欢读书,还是说这只是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的一种应激反应,没有走在抽烟喝酒放荡不羁的颓废道路上,却有些向传统和旧时光致敬的nerd味道。虽说看看书倒也挺不错,就好像这么说: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最杰出的小说是文明赠予我们的礼物。它们让你完全沉浸在床头的台灯能够照射到的小小空间之中,屏除了喧哗的世界,本来你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它们却让你了解自己的孤独,了解自己的悲凉,了解自己在永恒时光中的小小的位置

可你说我怎么就不能肤浅一点酷一点呢,无奈还有话是这么说的

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

有一刻突然有想到多年以后,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写点什么,像司汤达一样来一句活过、写过、爱过?还是再加一句装过

身为村上的忠实脑残粉,就好像Alan对那个Rock Star _Steven tyler_说 I lost my virginity to you 一样,现在让我好好的想想自己最早读过的除了黄色小说,武侠小说和科幻小说之外的纯粹一点的偏文学小说,好像就必须是村上春树了,但是为什么是他我已经想不太清楚,我记得我上大学之前身边唯一一个知性敏感的文艺小基友天天在我身边晃悠来晃悠去的也是新概念,萌芽和小四啊。

还是觉得自己还是稍稍的成长了一点,现在也开始觉得村上的小说没那么的极度好看了,有点格局太小,毕竟总也是都市情感的套路,拿不到诺贝尔也就不勉强了,毕竟有些时候题材相比文笔似乎要更重要一点。这个杂文集不太合我的口味,有些略拖沓,但其中有句说的挺有道理,决定成为一名职业的小说家,是在某个午后看棒球的时候其中一个击球的瞬间。很多事情都是这个样子,你有点那么个说不太清楚的感觉,就勇往直前就可以了,不要去等待着自己下定决心,而是要在之后的道路上反过来强化自己当初的选择。


正在读马尔克斯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相比《百年孤独》那晦涩的开头一页,这本小说读起来容易多了,不过看看几百页的体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读完。《百年孤独》实体书买了三四年,从国内还专门带到这边,豆瓣上标了个正读也有一年多,到现在连第一页还没看完。本来一直觉得是个深深的羞辱,赤裸裸的显示了我一个入门级读者的接受水平。直到前一阵,马尔克斯逝世,网上一片悼念声,连看了几篇对于马尔克斯的纪念文,发现读不了《百年孤独》是个很正常的群体现像,这才稍稍的恢复了一点点自尊心。

在网上看到对于马尔克斯逝世最有印象的一句话是_沉重悼念中国作协主席加西亚.马尔克斯同志_,可见中国相当一部分作家受马尔克斯的影响之深。好像莫言的诺贝尔获奖评语其中就说到他把马尔克思的魔幻风格和中国乡村背景做了融合,不过对于这个评语是否恰当,我估计我基本上99%不会去亲自的读一读莫言来验证一下,不是说崇洋媚外,只不过莫言这形象,这乡土题材,就算大家都是山东老乡我也十分的没法挺他。

然后就发现最近有好多的名人逝世,或者说在几十年前的最近一段时间逝世。我发现在我的朋友圈里,纪念海子那天无人响应,纪念马尔克思那天无人响应,纪念渡边淳一那天无人响应,唯在纪念王小波那一天出现了转发文章。可见王小波同志在中国理科生圈子里的崇高地位,无人能及。至于这是为什么我也一直的想不明白,是因为王小波的风格比较直白大家容易看懂么?好像王朔等人也很直接;因为王小波的小说里经常有赤裸裸的生殖器描述?我觉得贾平凹也不让须眉;是因为王小波有理科生背景?这倒是有点搭边,可人家好像也是文科学校人大毕业的啊。

然后又说到了渡边淳一,知道渡边很多年,就是因为那部所谓的情色小说《失乐园》,不过也一直没有机会读过。前一阵看过几页渡边一本畅销书《男人这东西》,看了三四页就发现看不下去了。渡边那种解剖男人心里的手法,我觉得最能理解他的人,应该是那种经历过婚姻,然后度过了短暂的愉悦,然后沉浸在无边的婚后麻木中,渴望从另一段感情里重获新生的男人。这么一写,我觉得我这辈子还是尽量争取永远不要和渡边的小说产生共鸣比较好。

不过看到了一篇纪念渡边的文章里引了渡边某畅销书里的一段话,

在形形色色的世界里,能够收获成功的人,才能自不用说,而在其最深底里,必然隐藏有某种意义上的钝感力。钝感,它能确切地培养你本来的才能,是令其成长开花的最大动力

没看过这本书,只知道书里说人在很多时候要保持一种迟钝的感觉,无论是在处理感情生活,人际关系还是其它方面。不知道书里怎么去讲迟钝感,我觉得应该是不要去在意一时的得失吧,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很多时候,不要太过于敏感,对待人或事要宽容一些,平和一点。这总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吧,有些时候要敏感一些,直觉一点,有些时候可能顺其自然,后知后觉一点更好。

不过想了想,我好像也不完全的那么钝感,也肯定不是那么的sensitive,或者,emotional这个词更加的适合一点。只觉得,Emotional的人可以完全的迟钝,却在某些点上表现的比sensitive的人还要强烈。上集Big Bang提到Leonard在看玩具总动员的时候都能热泪盈眶,我当时不禁就生出一种无力辩驳状态下的共鸣与悲哀,在各种皆大欢喜团圆美满诙谐幽默的喜剧片卡通片动作片中看出无法拒绝的泪点,这不正是我引以为豪的现状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