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影评写的就是好,真可惜自己没这文采~
我觉得这部电影在王家卫的电影体系里是非常完美的电影,再现了逝去的武林,逝去的中国人的气度,情怀。我打9分,为什么差一分呢,那一分留给将来的完整版再加上去。
这部电影在王家卫的体系里面是非常完美的,印象深刻的,每个地方都很好,每一句话每一个镜头都很有讲究,最喜欢的,一个是情感,男女之间的情感,叶问和他妻子的情感,和宫二之间的情感,还有道统,中国人已经失去的道统,民国的风俗风雅。还有一个是武术的美,都是非常值得说的。
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宫二去火车站堵马三,老姜说今天的事情是我们二姑娘和马三之间的事情,别人不要插手,马三就冷笑说:什么年代了,还耍这种猴戏。这部电影没有出现任何西方文明的东西,但实际上讲的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道统的断裂,马三看到的是:你还耍什么猴戏,还来什么一对一决斗,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这种东西了,现代的价值就是实用,能赢就好,但是对老一代人来说还是守着这个道统,但实际上也是一个过时的东西,这个电影里所有人都在守着一个过时的东西。
现代的价值是能赢最重要,但传统的价值里,可能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文天祥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失败了,但他还是很骄傲,因为他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就是这种传统的价值观的体现。
情感方面也是非常了不起,比如说叶问和他老婆之间的感情,其实他跟现代人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个时候还残存一些比较旧的文化,那时家庭还是以男性为主的,三从四德的,当然它肯定没有现代的价值好,现代的男女平等,甚至女尊男卑。
但确实这种文化在被西方文化取代以后,就像辜鸿铭写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一些美的东西没有了,电影里,妻子给丈夫擦身体,丈夫给妻子洗脚,妻子点一盏灯等丈夫回家。可能还有一个细节大家没有注意,比如拍照那场戏,有一种传统的中国封建的坐次,丈夫在中间,妻子在旁边,孩子在更旁边,但是叶问是站在妻子的后面,他不想遵守这种传统的坐次,下一张就是拍成的照片,摄影师把那个凳子挪走了,丈夫在后面,孩子在旁边,只有两个镜头,两张照片,你如果不注意的话就会忽略,但传达的东西是非常丰富的。
叶问和老婆之间,是传统的相敬如宾的感情,而和宫二之间就是知己的关系。电影最后有一句话,说“人生中很多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是王家卫式的语言,翻译成中国古代的话就“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两个夫妻,过了一辈子,头发都白了,可能根本不了解对方。相反的,有时两个人偶然相遇,却好像相识多年的故人一样,就是一见如故,就是相见恨晚。叶问和宫二就是这种。但这样的感情,最后因为道德或者其它的原因而放弃,就更有悲剧感。
包括武术,电影里的武术可能很多人不喜欢,但是实际上如果你进入这个体系的话,会觉得非常的好。比如刚才说掰饼那一块,如果你习惯了传统的武侠片会觉得这个一点意思没有,但是如果你懂这个道理的话就觉得很有意思,里面提到一个杨露禅的鸟不飞,一个鸟在他的手上,鸟要借踩他手的力跳起来,如果他的手不给这个力的话这个鸟永远飞不起来,掰饼也是这样的道理,必须有两个相反的作用力,饼才能掰断,但如果你用力的时候,我就向相反的方向化掉你的劲,那么你就永远掰不开这块饼,这就是中国武术里讲的“听劲”。
这里面有很多中国武术传统的东西,当然你也可以说是这是中国武术的糟粕,有点故弄玄虚的东西,这就是不同的角度了。但是武术它是实用化的,但是又不纯粹是实用化的,它有很多哲理美感的东西,电影所表现的就是这种东西。
我觉得这个话题特别有意思,文戏和武戏的关系,电影里文戏和武戏是不分的,这部电影不能用传统的武侠电影的眼光来看它,功夫片拍的是练功夫的人,但是这个电影拍的是一群文人的电影,叶问是一个世家子弟,有人说咏春拳是女人拳,但是很有可能咏春拳就是一个文人拳,有点像太极拳一样,其实我们看创立太极拳的陈王庭,王宗岳,都是文化水平非常高的人,他们创的拳就就是很有哲理的,实际上在太平盛世里面功夫并不是打架或者实用的东西,而往往是一种个人修养。
我们看甄子丹的叶问是不教拳的,为什么呢?他不缺钱吗?这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世家子弟,他觉得教拳是一件非常粗俗的事情,就像如果你是一个大名士,你不可能去开个画画班,开个书法班去挣钱一样。但是到了香港之后,家道中落,他就是必须要教拳了,但是还是有他的道统在,比如张震那个人物也很有意思,小沈阳来收保护费,说你教我点呗,张震说武功传给你这种人,是糟蹋了祖宗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当代的八极拳大师吴连枝,他曾讲八极拳的门规:学成了八极拳,一你不能去打把势卖艺,这是糟糕祖宗的东西,给人当猴耍。二你不能当看家护院的,不能说学成了八极拳你去给有钱人当狗,这不行。张震的话是一样的。包括叶问也说三不教,舞龙舞狮的不教,因为学了就打架。武术是一种修养,不是打架的。还有头无片瓦者不教,饭都吃不上,还学什么拳。原来还有一句话是聪明的人不教,太笨的人不教,等等。
如果大家对咏春拳有一点了解的话,咏春拳和洪拳都是南方的代表拳种,咏春拳跟洪拳的特点非常不一样,洪拳非常的有力量,非常威猛,大开大阖,八极也是,但是咏春拳是非常文人化的,中国武术里,双手叫作桥,双腿叫做马,咏春的桥手是一个防守的架势,它并不主动攻击人,但如果你一拳过来,我左手把你攻势消掉,同时右手就攻击到你,连消带打,就是说你不打我就没事,但你一打我你自己就挨打。所以我猜想长年练这种拳的人,应该往往是非常有风度非常优雅的人。
包括民国戏,举个例子,里面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叶问第一次要出头,来个人说我要贺你,叶问微微一笑,回答说:那怎么好意思呢?觉得非常平常的一句话,很客套,甚至很俗气,但是过了多年以后,日本占领佛山,他变得特别穷,有一个酒店的人说今天办酒席,剩了很多菜,你不如带回去给孩子们吃吧,他这个时候身体一震,因为他这样一个世家子弟,居然要给他剩菜,但他的反应是什么呢?他转过头还是微微一笑说,那怎么好意思呢?这跟第一次说的时候就是完全不一样,这就是民国人的风度,虽然对我好象是一个侮辱一样,但是我还是很微笑的说感谢你,说怎么好意思呢。
还有很多,我想表达的就是文戏和武戏是不分的,《叶问》的武打就是快感,噼里啪拉就把这些人打趴下了,而《一代宗师》追求的是中国功夫的美感,这几个门派的美感都是不同的,八卦掌的优美,八极拳的勇猛,咏春拳的文雅,都表现得很好。
谈到历史上的侠,最早的肯定是墨家的侠,是那种能够牺牲自己的侠,勇猛无惧。后来的侠,曾经有一段时间成为一个贬义词,比如有首诗写“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就是说不要像游侠一样吊儿郎当的。每个时代都不一样,到现在的侠应该有更多元的元素,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金庸的也是一种侠,包括我们看电影里面,胡金铨的是一种,张彻的是一种,徐克的侠则每部都不一样,黄飞鸿也是一种侠,非常进取的。笑傲江湖就是另外一种侠,它的精神就是退,你们都争,我不跟你争而已,抛弃俗世的价值观,就是侠。
我有一次看一个访谈非常感动,傅雷的儿子傅聪,是钢琴家,他说他很喜欢一个网球运动员,这个运动员他打网球的时候想的不是输赢,而是打出最好的网球来,而且每次输了,都很真诚的赞美对手。傅聪说,这就是武侠的精神,我特别感动,什么是侠?不是说你赢了才是侠,而是你输了之后一点没有心理上的不舒服,还是真心的赞美对方,这种胸襟,这种气度就是侠。就像刘禹锡有一句诗说:“章句渐非第一流,世间才子暗陪游”,就是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才华,但我的朋友都是有大才华的。这种气度就和傅聪说的一样,也是一种武侠的精神气度。所以我认为侠应该是比较多元的。
《卧虎藏龙》跟《一代宗师》非常像的地方是它的评价非常两极,因为他有他个人的一套风格,你接受了就觉得特别好,不接受就觉得特别糟。贾老师刚才有一句话我特别认可,《一代宗师》是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史诗,我认为是挽歌。我想举个例子,日本大师黑泽明有一个电影《姿三四郎》,是讲日本柔道的,柔道是非常讲究礼仪道德的武术,有很多道统的东西在,虽然它的实战能力,比不过现代改良的格雷西柔术等。第二集,它讲了一段美国的拳击手来挑战,有人让姿三四郎去应战。中国人拍了很多中国人打败洋人的戏,但黑泽明怎么拍的呢?姿三次郎他说我不想打,为什么?因为拳击就是两个人像野兽一样搏斗,给人取乐的,拳击不是武术。我特别感动这句话,他是有一种道统精神在,《一代宗师》也是这样,讲了这种逝去的道统和精神。
我经常拿日本和中国对比,日本人把自己看成是中国文化的传人,他认为自己保持了非常好的传统文化,但是在鸦片战争那个年代,日本也受到西方的侵略,他必须要学习西方,于是明治维新时,把所有把这些传统文化都扔掉了,但是后来日本变得非常强大,把世界强国俄国都打败了,一下子自信心爆棚,于是开始把自己丢掉的东西又捡回来了,所以日本的传统文化保存的特别好,一个民族有自信的时候,传统文化就会被重新找回。
中国也是一样,中国的现代化,从五四开始就是反传统文化的,这是对的,但很多好的东西就被一起扔掉了,然后就破四旧,破烂孔家店什么的。五四的时候极端到什么程度,甚至要消灭汉字,这是包括鲁迅在内主张的:汉字不死,我们必死。我们今天看来不可理喻,但在当时确实是一件很可研究的事。我看《一代宗师》的时候也有这种感动,我们这个民族非常有自信的时候,我们这个民族非常强大的时候,我们才会去把那些被丢掉的东西找回来,我觉得这是它的意义。
我也是特别喜欢《东邪西毒》,《东邪西毒》里又特别喜欢洪七那一段,刚才讲的鸡蛋是怎么回事,洪七开始是一个非常自由的侠士,后来被欧阳锋雇佣了,慢慢变成一个非常现实的人,后来他发现了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去跟太尉府的刀客打,不是为别人,而是不想自己变得市侩。结果把自己的手指砍掉了一个,最后只拿了一个鸡蛋,他对那个女人说我帮你就是为了这个鸡蛋,你不用报答我,这很了不起。
这个故事是从金庸的小说里来的,王家卫又重新创作了,王家卫把他洪七设计成一个刀客,一个天下刀法最快的刀客,但因为帮这个女人出头,把大拇指砍掉了,就再也没有办法用刀了,但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要去闯荡天下,如果你将来听说有一个九指英雄,那一定就是我。这种东西特别了不起,现代也有这种情况,一个人已经在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但是因为一些原因跌到底,是不是就一蹶不振了?但是他不是,他还是要重新开始,成为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我觉得这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侠义精神。
刚才你说中国武侠电影是什么状况,武侠和任何片种一样,精品是非常非常少的,特别是武侠片,大部分都是糟粕,只有很少数才传达出来比较好的东西,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武侠电影都只是一种打斗的视觉快感,只有极少数会传达出一种精神、情怀,但是每个电影都不一样,胡金铨的不一样,张彻的不一样,徐克的也不一样,所以不要给武侠片某种限制,只要传达出一种有精神的东西就可以。
没有侠义精神的武侠片,广义上来说当然也是武侠片,这是一个类型片,就像美国有西部片,日本有武士片,只要是有武士拿刀就是武士片,有牛仔拿枪就是西部片,但是狭义来说,有没有侠义精神就是另一说,只是个人的判定标准。
这个片子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逝去,我们看《伶人往事》看《霸王别姬》,就和里面讲的京剧文化一样,其实每个行业都是一样,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很多传统道义的东西丢掉了。
刚才有人讲中国武术跟西方武术,纠正一点,不是中国武术跟西方武术,是中国武术跟现代武术,现代武术的极致就是混合格斗,MMA,而李小龙是MMA的精神教父,李小龙非常批判中国传统武术,认为中国传统武术里面有很多不必要的动作,比如赵本山给他点烟的时候用了八卦的起手势,叶问用咏春拳的起手势来接,李小龙非常批判这种东西,还有一些仪式也好,李小龙认为武术就是打倒对手。
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说李小龙是对的,现代化就是实用化,科学化。但武术是不是就是打倒对手呢?《精武英雄》里面有一句话:要想打倒对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手枪。在现代,武术有什么用呢?你的武功再高,能敌得过手枪吗?你有问题可以找警察嘛。但武术有什么用?武术可以打造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我刚才说日本柔术并不太厉害,中国武术厉害吗?我可以说,也不厉害,但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身心。
《一代宗师》的顾问徐皓峰最早写《逝去的武林》,老师教学生怎么练功,一大串的仪式,就问为什么这样,然后师父就说:要不搞的神秘点你们年轻人怎么肯练呢。其实这是一种谦虚,它实际上是让你培养这种敬意,对武术、对世间真理的敬意。这种精神状态是不能代替的,比如日本的空手道,它讲究的就是培养一个人的意志力,平常心,比如你面对一个两米高的壮汉,你一点也不畏惧,你面对一个瘦小的对手,你也不轻视他,你永远是一个平常心,这就是武术带给人心理的一种改变,虽然说现在的东西可能更实用,但是缺少了这种传统的东西。所以这个电影还是对逝去的东西的一种怀念,一种祭奠。
我刚才的意见不是说我赞同或者反对李小龙的看法,只是一种对比,李小龙代表了一种前进的方向,我刚才说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传统文化很多被摧毁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点我们要分开来看,李小龙代表了现在的科学精神,他的很多批评是对的,中国文化有很多很好的东西,但是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产生了大量的江湖骗子,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是最近的闫芳大师。
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东西。像宫二,我确实很感动,别人对她说:你要想清楚,奉了道以后就不能嫁人不能传艺怎么样,但她最后把仇人打死了,她也到了香港,这个资本主义世界里,在新的时代她完全没有必要遵守以前的一个承诺,但是她还是遵守了,你可以说她很傻,也可以说她很可悲,但也可以说这是一种道义,这点见仁见智。
<
p>像日本人,他们的现代化过程比中国早,所以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我们不同,他们是觉得特别特别可惜,比如大师黑泽明拍的很多电影,《七武士》是非常典型的,里面有一个剑客特别特别厉害,一生为了修炼剑术完美,但最后被一个下三滥的土匪,一枪就给打死了,很可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你不能不接受现代的文明,但是在传统被摧毁的时候,有一些传统文化的代表者坚守了传统的文化,比如中国也有,像王国维,对这种做法我们见仁见智吧,黑泽明也没有评价是好还是不好,他只是说这些人,这些坚守旧时代的人,很悲剧,很悲壮。和《一代宗师》是一样的。